律师党建

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系列报道(九)

信息来源: |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18-03-15


建设法治文化  提高法治素养



   

                                                                        王琪                                                                   吉林省律师协会副会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把“法治”作为全会主题,法治热度持续高涨,从执政行政到日常生活,从经济活动到社会民生,法律的作用日益凸显,法律的力量越发强大。韩非子“奉法者强则国强”的法治愿景,正穿越千年悠悠岁月,在神州大地上成为现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如期召开,而十九大报告的相关内容,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十九大报告法治建设相关内容

十九大报告阐述了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十四个方面,其中,坚持依法治国方面,提出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十九大报告法治建设相关内容的看点,一是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简单地说,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三个方面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在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问题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明确的信号,指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识和行动。

二是重申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框架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

三是明确和重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和推进,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四是强调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和重点任务,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并提出维护宪法权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五是提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新要求,如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二、十九大关乎民族未来的新要求

长达68页、3万多字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4个字,仅出现过一次,却关乎民族未来——法治素养。

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它不仅需要人人守法,而且需要人人用法并捍卫法治。如果人们都能牺牲一己私利而自觉守法,为他人合法权利而积极主动地同违法行为作斗争,宁可克服巨大困难也要在法律范围内推动改革发展、维护稳定,即广大公民尤其是关键少数,具有极强的规则意识、具有屈己而不屈法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法治素养、法治已成为一种普遍接受并自觉践行的文化的时候,法治国家才可能建成。

“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个新提法、新要求,是有渊源的。多年前,在进行全民普法时,通常提的是“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把“学法”放在最前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尊法”提到首位,明确要“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强调从内心尊崇、敬畏、信仰法律,无疑是更高的要求。提升全民族的法治素养,要和尊法紧紧联系在一起,真正形成尊崇法律、敬仰法律的风气。

要达到这个目标,全民普法要有新的具体的举措,特别在法治文化上多下功夫。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就意味着,要把法治文化建设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发挥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用新时代法治文化的力量,去涵养法治信仰。

用好现代化手段传播法治文化,用足文艺作品潜移默化渗透的优势,诠释好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少年强则中国强”,因此,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教育尤为重要。对于青少年法治文化渗透,要探索使用新的传播手段,比如,可以通过VR、人工智能等形式,立体直观展现法治场景,让青少年身临其境,创造出更加有效的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的新载体。

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可以通过这一组织保证,更好地协调普法宣传和国民教育相结合,协调普法工作和各个行业规范要求相结合,使普法工作能够有明确的工作要求,有具体的考核标准,使“软任务”逐步硬起来。

在宣传法律法规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弘扬法治精神,积极引导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简单说,以前主要普及法律知识,现在进入到更高层次的普法。

十九大报告提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而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等能力。从领导干部,到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这样的变化,更加要求我们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随着这项工作的贯彻落实,随着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必将为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注入“加速度”。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产生新的矛盾,出现新的问题,这些矛盾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法治。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用法律知识解决的,而是依靠全民族的法治信仰。塑造全民族法治信仰和法治理念,是未来法治宣传的重要内容。报告中,特别提到“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全民普法还意味着要提高覆盖面,覆盖到公民的全生命周期,即从出生到死亡,都有法律相伴。

三、律师在新时代中的新要求

律师制度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是法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广大律师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九大后,“建设法治文化、提高法治素养”成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要求。律师是全面依法治国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在新时代应当要有新的担当,新的作为。

一是深刻领会新精神。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理论精髓,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律师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向而行,同时发力。

二是保持定力不动摇。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底蕴,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一条具有持久生命力、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广大律师应当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依法、规范、诚信执业的底线。

三是充分履职树信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坚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九大报告在提到深化依法治国时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律师在全面依法治国中职能作用将更加广泛和重要,必须不断强化思想认识,把握服务需求,提高履职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贡献。